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成为备受瞩目的热词。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从 2024 年的 “积极打造”,到今年强调 “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从 “空中飞” 迈向 “落地用” 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一进程中,空域改革成为推动低空经济腾飞的关键引擎,如何借好这股东风,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双赢,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低空经济,作为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多场景
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国
低空经济发展态势迅猛。赛迪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 5059.5 亿元,增速高达 33.8%,预计到 2026 年,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从产业构成来看,低空经济涵盖低空制造、飞行、保障及综合服务等多个产业,广泛渗透于第一、二、三产业之中。
在实际应用中,低空经济的身影已随处可见。在物流领域,无人机配送解决了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地区的 “最后一公里” 配送难题,极大提高了物流配送速度;农业方面,植保无人机高效进行农药喷洒、作物播种等作业,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旅游行业,低空观光让游客以全新视角俯瞰美景,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应急救援时,低空飞行器能够快速抵达现场,运送物资、转移伤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已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然而,低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空域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当前,我国 3000 米以下低空空域管理权长期集中在军方和民航部门,这与低空经济对空域灵活性和行业适应性的高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空域资源释放不充分,导致低空经济发展的必要资源 —— 空域,无法完全得到保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首席技术专家单晓明指出,低空立体交通管理和低空安全管理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城市的低空立体交通无法简单 “复制” 现有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同时,飞行计划审批流程繁琐、耗时较长,也严重影响了低空经济活动的效率。例如,一些从事
低空物流配送的企业,往往需要提前数天甚至数周提交飞行计划申请,且审批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这对于追求时效性的物流行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此外,随着低空飞行活动日益增多,空域管理难度加大,如何合理划分低空飞行区域,避免与民航等空域冲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突发飞行事故或 “黑飞” 问题的应对举措不足,对空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公众对低空经济安全性的质疑,进而阻碍整个产业的发展。
针对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空域难题,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借好空域改革东风、推动低空经济安全翱翔指明了方向。

在空域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单晓明代表建议,由中央空管委牵头,多部门配合,将低空立体交通按行政区域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可选择低空空域管理基础较好的省份,如湖南省试点授权地方政府管理低空空域,并选择地级市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至全国其他省份。同时,按高度与场景划分空域,根据应用场景、风险等级,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动态释放空域资源。例如,对于城市物流配送、低空旅游观光等不同场景,设置专门的低空飞行通道和空域范围,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也指出,要明确低空空域安全红线,总结试点省份成功经验,完善配套制度规范,构建低空空域管理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保障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张天任代表建议制订《低空空域管理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
上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则提出,要加快出台和完善低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低空经济的质量管理、市场运营、安全监管、事故处理、数据保护等法律规定予以进一步完善。细化低空飞行活动的审批流程、准入条件、安全要求、违规处罚等关键内容,健全低空安全监管体系机制。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规范低空经济市场秩序,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方面,代表委员们也给出了诸多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建议,借助大数据、
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建设低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安全监管平台,部署视频监控、气象观测、智能维护系统,对低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天候实时安全状态监控和常态化、专业化的设施维修维护、故障快速处置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特级技术专家羊毅称,当前发展低空经济要从空域开放与管理、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应用规模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吴微微关注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设施短缺的问题,建议加大无人机侦测、感知、识别、反制等基础设施投入,优化飞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此外,还应加强低空数据共享,建立空域管理协同平台,加强审批流程标准化,提高空域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安全健康发展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空域改革作为破解低空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对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强化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严厉打击 “黑飞” 等违法行为,确保低空飞行安全。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积极参与低空经济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展应用场景,培育市场需求。科研机构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借空域改革东风,让低空经济安全翱翔,不仅是实现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在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在安全的轨道上实现蓬勃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