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制订低空空域管理法,促进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引言:低空经济“起飞”前夜,立法护航迫在眉睫
202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两会现场提交了《关于加快制订〈低空空域管理法〉的议案》,直指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痛点:“没有清晰的空域管理规则,万亿级产业只能在‘灰色地带’试探前行。”这一提案迅速引发热议——从深圳的无人机外卖配送,到合肥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观光航线,再到珠三角的低空物流走廊,中国低空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从概念走向落地,但空域管理法规的长期缺位,已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最大掣肘。
张天任的议案背后,是一组令人振奋又焦虑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突破800万架,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2100亿元,但全年因空域协调问题导致的飞行任务延误率高达37%。这场关于“天空立法”的讨论,或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一、立法缺失:低空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1. 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与制度滞后
中国低空经济的崛起速度远超预期。2024年,深圳无人机日均起降量突破10万架次,相当于每秒钟有1.16架无人机升空;合肥的“低空文旅专线”全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顺丰的“无人机快递进村”项目覆盖全国2.8万个行政村。然而,支撑这一繁荣景象的法规体系,仍停留在“政策试点”阶段:
- 现行法规碎片化:目前主要依赖《民用航空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分散条款,缺乏系统性立法;
- 空域权属模糊:1000米以下空域的管理权在军方、民航局和地方政府间缺乏清晰划分,导致审批流程冗长;
- 责任认定困难:无人机与有人机碰撞、低空飞行噪音扰民等纠纷,缺乏统一裁判标准。
2. 一个典型案例:长三角低空物流网的“拦路虎”
2024年,菜鸟网络试图在长三角地区构建跨省无人机物流网络,却因三省一市的空域管理标准不统一而被迫搁置:
- 江苏省要求无人机飞行提前72小时报备;
- 浙江省允许企业通过App实时申请空域;
- 上海市禁止无人机在中心城区100米以下飞行;
- 安徽省则对载重5kg以上无人机实施额外安全审查。
“这就像让货车司机每过一个省界就换一次交规。”菜鸟低空业务负责人坦言。
二、张天任议案的核心主张:为天空划出“法治网格”
作为连续三届关注新能源与高端制造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此次提案直指立法要害,提出构建“三级四类”空域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
1. 立法框架:一部专门法统领全局
- 立法定位:制订《低空空域管理法》,明确低空(1000米以下)作为“经济空域”的法律属性,与运输航空、军事航空形成差异化规则;
- 权责分配:建立“军方管安全、民航管运行、地方管服务”的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可划定“低空经济示范区”并配套实施细则;
- 数字治理:要求全国统一接入“低空智联网”平台,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动态监控、风险预警一站式管理。
2. 空域分级:从“一刀切”到“精细化”
- 三级空域:
- 管制空域(占比约20%):机场周边、军事禁区等区域,严禁未经审批飞行;
- 报告空域(占比约50%):城市近郊、固定航线等区域,飞行前需报备并自动获得电子围栏数据;
- 自由空域(占比约30%):偏远乡村、特定工业园区等区域,轻型无人机可免审批飞行。
- 四类场景:按用途划分物流配送、载人交通、应急救援、农林作业等场景,匹配差异化管理规则。
3. 创新机制:释放低空资源价值
- 空域资源有偿使用:探索“空域使用费”制度,收益用于反哺基础设施建设;
- 保险与征信联动:要求运营主体购买最低500万元责任险,违规企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
- 容错免责条款:对符合标准的eVTOL测试飞行设置“安全港规则”,减轻企业试错压力。
三、立法背后的产业逻辑:谁将受益?
张天任的提案被业界视为“低空经济的宪法级框架”,一旦落地,将重塑产业链格局:
1. 无人机企业:从“野蛮生长”到“持证上岗”
- 头部企业受益:大疆、极飞等企业可凭借技术积累快速通过适航认证,抢占物流、巡检等合规市场;
- 中小企业洗牌:载重25kg以上无人机需强制安装北斗三号定位模块,抬高行业门槛;
- 新商业模式:法规明确后,“无人机即服务”(DaaS)市场预计年均增长45%,电力巡检、精准农业等领域将爆发。
2. eVTOL制造商:破解“上天难”困局
- 适航认证加速: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企业的载人飞行器有望在2026年前完成审定;
- 航线商业化: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城际航线或将率先开通,票价预计降至高铁2倍左右;
- 资本涌入:红杉资本、中科创达等机构已设立专项基金,2025年行业融资规模或超300亿元。
3. 配套产业:隐形冠军的崛起机会
- 低空基建:中电科、华为等企业主导的“低空智联网”项目进入招标高峰;
- 电池与能源:宁德时代航空固态电池产能扩张,氢燃料电池无人机企业受政策倾斜;
- 保险与金融:平安产险推出“低空飞行综合险”,无人机融资租赁市场潜力释放。
四、争议与挑战:立法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
尽管提案获得多数代表支持,但争议声音依然存在:
1. 安全红线:能否守住“不坠毁”底线?
- 军方担忧:低空飞行可能干扰雷达、通信等军事设施,需明确电磁兼容性标准;
- 公众质疑:深圳某小区居民联名反对楼顶建设无人机起降点,担心噪音与隐私泄露。
2. 地方利益:如何防止“各自为政”?
- 试点城市博弈:深圳希望获得更大空域自主权,但可能加剧区域不平衡;
- 标准统一难题:各省对“低空经济示范区”的认定条件尚存分歧。
3. 技术瓶颈:法规能否跑赢创新速度?
- 适航认证滞后:当前无人机技术迭代周期仅6个月,但适航审定需18个月以上;
- 跨境飞行规则:东南亚国家呼吁与中国共建澜湄流域低空物流规则,但国际法层面尚无先例。
五、全球视野:中国能否输出“低空治理方案”?
张天任在议案中特别强调“立法先行”的战略意义:“我们要让中国的低空管理标准,成为全球行业的通用语言。”这背后是巨大的国际竞争野心:
- 市场优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无人机产业链(占全球产能70%),eVTOL适航标准若被东盟、非洲国家采纳,将带动整机出口;
- 技术话语权:华为的“低空通信协议”、大疆的“无人交通管理系统”已在“一带一路”国家试点;
- 规则制定权: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研究低空规则,中国提案被纳入讨论草案。
结语:立法“破冰”之后,低空经济如何“高飞”?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的议案,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从“政策驱动”转向“法治驱动”的关键转折。这部可能诞生的《低空空域管理法》,不仅是为无人机和飞行汽车划定航线的规则手册,更是中国争夺未来产业制空权的“宣言书”。
2025年,或许将被历史铭记为中国低空经济的“立法元年”。当法律的红线与技术的翅膀共同舒展,这片离地千米的空域,或将承载起一个更具想象力的经济未来。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880.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