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新春伊始,低空经济领域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部署 “热潮”。国内超过 30 个省份(直辖市)已将 “低空经济” 发展规划纳入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从顶层规划的设计到产业基金的布局,再到技术研发的全力攻坚,各个环节齐头并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2025 年低空经济产业链业绩迎来爆发的前景十分可观。
低空经济是以垂直高度不超过 3000 米的空域为依托,由低空智联网技术、无人驾驶飞行等市场要素构成的
低空飞行活动所牵引,并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在业内人士眼中,低空经济具有诸多重要意义,它不仅重塑了交通、物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空域资源利用效率,还拓展了全新的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同时在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促进经济增长、保障飞行安全影响深远。
早在 2010 年,我国就开始了对低空经济政策文件的探索,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 “低空经济” 写入国家规划;2023 年,低空经济被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低空经济” 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策利好的同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四五” 期间,我国在
无人机等领域成果显著。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超 75%。在此带动下,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按下 “加速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注册低空经济相关企业(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产品名称含无人机、无人驾驶、低空旅游、飞行汽车、eVTOL、低空经济等关键词)超过万家,创过去 4 年最高水平;其中以 “低空经济” 命名的企业注册量激增,从 2023 年度的 20 家提升至 2024 年度的 188 家,2025 年以来已注册百余家。
根据产品类型,低空经济可分为通用航空、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三大产业形态。其中,eVTOL 堪称低空经济生态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其主机厂在构型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保等环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信证券指出,相较于无人机,eVTOL 实现了载人载物功能,且功能更为广泛;相比直升机,eVTOL 具有低碳环保、噪声低、成本低、无需跑道、稳定性好等诸多优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eVTOL 既是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广汽集团早已展开布局。冯兴亚建议通过集群发展、共享电车技术、产学研协作及跨部门机制优化等方式,推动 eVTOL 与电车产业融合,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尽管我国 eVTOL 市场起步晚于海外,但在国内顶层规划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 eVTOL 企业在适航认证和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据摩根士丹利预测,我国 eVTOL 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434 亿元提升至 2030 年的 1883 亿元,2035 年有望达到 6445 亿元,占全球 eVTOL 市场份额保持 30% 以上。
在企业层面,不少公司在 eVTOL 领域取得了突出进展。追梦空天混合动力技术取得突破,有效缓解了 eVTOL 的里程焦虑问题;亿航智能 EH216 - S 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TC)的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峰飞航空 2 吨级 eVTOL 创造了单次充电飞行 250.3 公里的世界纪录,并率先实现了跨海跨城飞行。
在空域管理技术方面,中国低空经济联盟启动了 “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 项目,致力于统一全国低空交通网络的标准与接口,推动低空经济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商业化运营方面,国内已在
合肥、
杭州、
深圳、苏州、
成都、
重庆六个城市开展 eVTOL 试点,试点文件对航线和区域都有相关规划,对 600 米以下空域授权部分地方政府,这意味着相关地方政府需承担更多管理责任。
现阶段,我国低空经济在测绘遥感、空中通勤、空中物流、空中旅游、应急救援等众多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打 “飞的” 上班、乘坐直升机空中观光、无人机配送年货等场景已逐渐从设想变为现实,低空飞行正逐渐成为变革中的 “新交通”。
基于多维场景的深度赋能与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加速跃迁,低空经济已成为全国各省份(直辖市)提升新质生产力的 “标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极具活力的新兴力量。据工信部赛迪顾问测算,2024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超过 6700 亿元,对我国 GDP 贡献度达到 0.5%,贡献度较 2021 年翻倍。乐观预计到 2026 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2035 年或达到 3.5 万亿元,低空经济对 GDP 的贡献度有望持续上升。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上的企业将迎来更多的业务机会,从而为业绩增长提供坚实基础。
从全球来看,低空经济代表企业呈现出高知识密度、高研发协同、高增长速度三大显著特点。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中,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最多,超 2.21 万家,占比 28.8%;归属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的公司 8000 余家,占比超过 10%。从 A 股市场来看,布局低空经济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国防军工、电子、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其中国防军工公司数量占比超过半数。

高知识密度意味着企业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能够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而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了跨领域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例如,国防军工企业在飞行器制造技术方面的优势,与电子、计算机企业在智能控制、通信技术方面的专长相结合,能够打造出更先进的低空飞行器及相关配套设备。
从研发投入来看,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低空经济产业链 70 家公司研发投入由 2019 年的百亿元左右提升至 2023 年的 210 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速超过 15%。与此同时,低空经济产业链公司研发强度稳定上升,由 2019 年的 4.58% 提升至 2023 年的 5.69%。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使得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从业绩表现来看,低空经济产业链公司营业收入逐年递增,2023 年合计超过 3700 亿元,较 2019 年复合增速超过 10%。尽管短期来看,低空经济产业链公司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低空经济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公司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果和市场拓展努力有望在近年内显现成效,为增厚业绩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根据机构一致预测数据,结合已披露年报(含预告下限)的相关公司来看,2025 年低空经济产业链整体业绩有望实现大爆发,净利润增速或超过 100%,2026 年或超过 20%。众多公司中,中航光电、隆鑫通用、航天电器等公司业绩预计将持续增长。
以航天电器为例,早在 2024 年公司就明确表示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为相关企业提供连接器及电缆网、电机等产品配套。虽然公司 2024 年业绩预减,但在低空经济等战新产业布局与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机构预测公司 2025 年、2026 年净利润增幅或持续超过 25%。随着低空经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航天电器凭借其在产品配套方面的优势,有望在 2025 年获得更多订单,从而实现业绩的大幅增长。
在二级市场,低空经济产业链也备受各路资金的关注。产业链上市公司市值规模由 2023 年末的 1.07 万亿元提升至当前的近 1.3 万亿元,2025 年以来平均涨幅超过 10%。从北向资金来看,以 2024 年末与 2024 年三季度末陆股通持股对比,低空经济产业链中属于陆股通成份股的公司,有接近半数获得陆股通加仓。从杠杆资金来看,低空经济产业链上市公司融资余额由 2024 年末的 373.55 亿元上升至最新的 380 亿元左右。资金的流入不仅反映了市场对低空经济产业链的看好,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助力企业在 2025 年实现业绩爆发。
综上所述,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产业规模扩张、企业自身优势以及资金青睐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5 年低空经济产业链业绩有望迎来爆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未来,低空经济产业链将持续释放发展潜力,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陈鹏,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