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赛道,哪家企业最有希望当龙头
低空经济狂想曲:当《第五元素》照进现实
1997年,《第五元素》中悬浮在霓虹都市上空的飞行汽车,曾让全球观众惊叹不已。三十年后,这部科幻电影的"空中交通图景"正在中国加速成为现实——政策红利、资本涌入与技术创新的多重共振,正推动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产业化。在这片千米之下的新蓝海中,既有传统巨头的身影,也涌现出科技新贵的锋芒,而整个产业链的崛起之路,恰似一场充满变数的冒险征途。
一、巨头突围:旧地图难寻新大陆
在资本市场眼中,"低空经济三巨头"万丰奥威、宗申动力、中信海直的崛起堪称现象级。万丰奥威凭借收购钻石飞机跻身全球通航前列,股价两年飙涨近6倍;宗申动力从摩托车发动机跨界航空动力,市值暴涨7倍;中信海直更是在低空经济风口下创出211亿的历史新高。然而,光鲜的市值曲线背后,是传统业务与新兴赛道的割裂。
万丰奥威虽手握eVTOL技术储备,但其核心利润仍依赖汽车轻量化铝轮毂业务,与飞行汽车场景存在明显错位。其与大众的合资项目胎死腹中,暴露出技术转化的困境。宗申动力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深耕二十余年,但面对eVTOL电驱系统的革命性需求,其活塞发动机技术积累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中信海直的eVTOL运营网络构想,更像是空中楼阁——毕竟,全球尚无成熟的商业化运营范本可循。
这些昔日巨头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低空经济这场颠覆性变革中,旧地图上的成功坐标已失效。当产业逻辑从"造大飞机"转向"造空中出租车",原有的技术护城河正在瓦解。
二、新贵登场:政策东风下的野蛮生长
与老牌企业相比,亿航智能等科技新贵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这家广州企业以"中国版Uber飞行器"为愿景,2023年成为全球首个获得eVTOL型号合格证的企业。其EH216-S的商业化进程堪称完美:TC证取证次日即获合肥市政府百亿级订单支持,首飞演示落地骆岗中央公园,江苏无锡、山西太原等地的大规模采购紧随其后。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正在重塑中国低空经济的竞争规则。
资本的嗅觉始终敏锐。2024年全球低空经济融资超110起,2025年前50天新增18个项目。从何小鹏投资的"小鹏汇天"到广汽推出的"GOVY AirJet",从吉利控股的沃飞长空到零重力航空的垂直起降方案,创业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填补产业链空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势力大多背靠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其生存法则早已超越单纯的商业竞争——在长三角、大湾区的天空争夺战中,能否拿到城市运营牌照,往往比技术先进性更具决定性。
三、生态重构:万亿市场的"卖水者"逻辑
尽管eVTOL描绘着诱人的未来图景,但现实远比想象中骨感。全球eVTOL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适航认证耗资数千万美元,商业化应用场景尚不明晰。这让人想起自动驾驶领域的困境:当无人出租车仍在测试阶段,"卖水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搏尔和纵横通信的突围提供了新思路。前者凭借电动汽车电控技术积累,其"集成芯"产品以高功率密度和轻量化优势切入eVTOL市场,与亿航智能达成战略合作;后者通过并购狮尾智能获得C919飞控技术基因,抢占工业无人机和eVTOL飞控系统制高点。这些"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崛起印证了一个规律:在技术成熟前的窗口期,为创新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或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往往能率先实现盈利。
四、未来启示录:从科幻到现实的九十九步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低空经济的狂想曲才刚刚奏响序章。政策端的持续加码(29省市设立产业基金)、技术端的突破(eVTOL适航认证加速)、应用端的创新(杭州亚运会试飞物流无人机)正在构建新的产业生态。但挑战同样巨大: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充电基建缺口显著、公众接受度待提升等问题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或许正如自动驾驶的发展轨迹,低空经济的真正爆发需要十年甚至更久。在这个过程中,两类企业有望胜出:一类是像英搏尔这样的"技术赋能者",另一类是掌握城市资源整合能力的"场景运营商"。当电影《第五元素》中的立体交通网络终成现实,那些在黎明前夜默默编织基础设施网络的企业,或将收获时代馈赠的黄金机遇。
毕竟,在颠覆性创新的领域,最大的赢家往往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为他人造桥铺路的人。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79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